第一百三十一章第131章
◎在外边这张脸不要也罢◎
谢言之回到县城的时候,没想过要带着街坊邻居去海城。
他的想法只是在海城招工人。
从临时工散工逐渐发展成为长期的正式工人。
县城的大部分都有工作,都在厂里当正式工人。
工作稳定距离家近,都是自己干习惯了的事情,不会觉得累。
跟着他去海城的话,会有很多不确定的状况发生。
那些意外情况都需要他去处理。
不是他嫌麻烦,是自己前路都是未知的,不敢轻易承诺。
改变他想法的是大家说的话。
一点儿也不。
整个海城,挨个工地去看,大大小小论多少都要看。
这点谢言之必须要和大家说清楚。
拿回来的礼物多是李蓁蓁准备的。
他其实也只是上交了自己的全部工资。
跟着他不是没有风险,同样也需要承担风险。
“言之,我们相信你,等到以后有需要,你可要收留我们呀。”年纪稍大的男同志笑了笑说。
可能会有下岗的风险。
那些衣服鞋子之类的,全部都是李蓁蓁准备的。
谁也不知道这生意能做多久。
他自己走的路都十分艰难,哪怕是有工人在骑三轮车搬运,也还是需要他去谈生意。
谢言之犹豫了。
磨破了嘴皮子谈生意。
不能觉得他这次回来送出去了许多东西,那在外边就是很赚钱的。
失去了工作就什么都没有了。
往后也会有其他人,跟着他很可能会经历饥一顿饱一顿的状况。
人脉网上勉强有了一个韩德军,也仅仅只有这么一个。
所以现在也想跟着他去外面看一看。
其他的都没有。
他的目标是做大做强,成立工厂。
这是条未知的路,需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。
他语调轻松,却又带着沉重。
厂里下岗,他肯定是先被裁掉的一批,必须要给自己找好退路。
谢言之这个人他也看明白了,只要有他一口饭,就不会饿着他们的。
等到下岗了,可以去海城找谢言之,收废品他也干了。
再怎么也不在县城里,遇不到熟人,那就没有多大事情。
在外边这张脸不要也罢。
一个人出声了,剩下的人也都纷纷附和。
不管愿意不愿意想不想去,此刻都说的是让谢言之收留他们。
给自己留条后路,不管用不用的上,有条后路能安心。
大家的话一出口,谢言之就明白了。
现在没有人跟着他走,等到下岗了再跟着他。
他正好可以操办工厂,开始培养厂里的第一批正式员工。
接下来的话题就轻松许多,只要不涉及到钱财下岗的问题,都很轻松。
街坊邻居们控制着时间,不耽误谢家做饭。
人群散开后,轮到江诚和张建业做饭了,谢言之在外边站的时间太久了,腿部还没有恢复好,回屋休息。
“在外边你们都聊啥了。”李蓁蓁看见谢言之走过来,放下笔,起身上前扶着他坐到床上。
谢言之右腿放在柔软的床铺上,才感觉有片刻的轻松。
身体上的失重才一点一点慢慢消失。
谢言之靠在枕头上,说:“蓁蓁,他们想要跟着我干,这几年可能厂里会下岗一批人,他们就想着等到下岗了和我一起去海城。”
李蓁蓁抚平谢言之连在一起的眉毛:“这不是挺好的吗,跟着你还有个工作,皱眉做什么?”
谢言之倒抽一口凉气,咂了咂嘴:“可是蓁蓁,你觉得我能带领大家过上好生活吗?”
在海城招来的工人和从长兴街道上跟着他去海城的工人不同。
这是他从小生活的地方,承载着他前二十多年的苦与乐。
跟着他出去的都能称得上一句是朋友。
不能够让朋友们冒险。
他现在也是一种不太稳定的状态,就这样让所有人跟着他走,也发不起工资。
李蓁蓁睁大眼睛反问:“怎么不能?”
“大家都要来找你这是相信你,我们都相信你,怎么就你不相信自己啦。”
“想到什么就放手大胆的去做,即使失败了,也不会失去多少,为什么不放心大胆地干。”
谢言之猛然一拍脑袋,登时清醒。
自己怎么现在糊涂了,干就完了。
哪怕以后更多的人出来做这个行业,在海城哪怕是有许多与他分杯生意的人家出来,他也不能怕。
出来再多争抢生意的,只要他把厂子做大做强,建立起自己的口碑,怎么也不用担心会没有生意。
口碑摆放在这里,名声足够大,其他的工地有想要卖砖头之类的,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他。
其他人想要争抢生意也没有办法。
专注自身,比担忧其他的更重要。
“吃饭啦,哥,嫂子。”张建业扯着嗓门叫喊。
这次饭菜做的快,杨家拿来的油炸的豆腐之类的,炒一炒热了就能吃,还有菜角。
拿给他们的东西多。
要紧着吃,不吃完再拿去海城不方便。
来回奔波,也没有地方储存。
“走,吃饭去。”谢言之从床上起来,心头一阵轻松。
他每次心中有什么疑惑,或者犹豫不决的时候,和李蓁蓁聊一聊就什么都想通了。
无论他做什么决定,李蓁蓁都会坚定的支持,毫不犹豫,在身后给他力量。
饭桌上,谢言之将刚才做的决定说了。
“没问题,哥,咱们肯定会越来越好的。”张建业全力支持。
江诚更是没有不答应的,他在学习上踏实努力有经验。
对于仓库那边的事情,没办法思考太多。
都是跟着谢言之和张建业的决定走。
他们不会害他。
他可以在学习上或者做实验的时候独立做任何决定,那些都是他热爱且擅长的领域。
生意上他仿佛没有任何的天分。
“好,那就这么决定了,继续吃饭吃饭。”
事情说出来,全员通过,谢言之也放下心来吃饭。
建立工厂或者做其他任何决定,都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,还要考虑张建业和江诚。
看了许多的金融方面的书,他也了解到一些知识。
工厂将来成立了,他们三个都是老板。
按照占比,他投入的最多,张建业和江诚一样多。
张建业的钱多是花费在了衣服上,江诚则是留着一部分付学费。